安史之乱为重要转折点,安史政权出现演变,伪官起着何种作用?
“安史之乱一爆发,就有人问:那些曾在朝廷做官、后来又给叛军当官的人,他们算忠臣还是叛徒?他们的行为,到底是被逼无奈,还是别有用心?
“安史之乱一爆发,就有人问:那些曾在朝廷做官、后来又给叛军当官的人,他们算忠臣还是叛徒?他们的行为,到底是被逼无奈,还是别有用心?
唐朝最后没垮成一瞬间塌下去的,但那一仗把它打瘪了:人口一下少了三分之二,剩下的人里有一半搬到南边去了。很多地方都荒了,洛阳烧了还没修,地方割据一蹶不振,朝廷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。
公元755年冬,长安大明宫内灯火通明。37岁的杨贵妃在《霓裳羽衣曲》中翩翩起舞,唐玄宗举杯畅饮。此刻的他们绝不会想到,千里之外的范阳军营中,一个重达300斤的胡人将领正在调兵遣将。这场持续七年的叛乱,将用最残酷的方式,终结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。
755年十一月十五,长安城刚飘雪,安禄山在范阳刮胡子。剃刀贴着脖子,他忽然想起玄宗最后一次赐宴,金碗里浮着胡椒,呛得他咳嗽——那味道像极了他妈小时候在营州熬的羊骨汤,混着粟特商队的骆驼粪。下一秒,他把咳嗽变成号角:反。
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神秘、也挺重要的历史话题——唐朝的“募兵制”。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,但你知道吗?这个“募兵制”其实也是唐朝繁荣背后的一把“双刃剑”。它不仅让唐朝军队变得强大,还在后来引发了一系列的乱象,甚至导致了藩镇割据和安史
“写诗救不了大唐,也救不了自己。”755年范阳鼓声一响,长安的酒肆瞬间静音,四位顶流诗人集体翻车:李白坐牢,杜甫逃荒,王维当伪官,只有高适一路升官封侯。乱世不是滤镜,是照妖镜。
安禄山不是纯粹胡人,是粟特人与突厥人的混血,本名“轧荦山”(意为“光明”),是粟特语名字。
提到安史之乱,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杨贵妃祸国,唐玄宗昏庸”。但如果你真以为这场把大唐从巅峰拽进泥潭的大乱,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和一个老皇帝的爱情悲剧,那可就把历史想太简单了。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安史之乱的幕后真相,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,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。
燕国(756年—763年)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建立的割据政权。分为前燕和后燕两个时期。755年,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,发动安史之乱。756年,安禄山在洛阳称帝,国号大燕,年号圣武。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且手握重兵,燕军进军顺利,迅速拿下长安、洛阳。757年
别觉得乱世就只是打仗死人,到了极端时候,百姓居然成了叛军的“口粮”——这不是瞎编的野史,《资治通鉴》《新唐书》里都写得清清楚楚,今天就跟大伙扒扒这场浩劫里,那些血淋淋的真事!
皇帝还在宫里,奏报一封接一封,可前线传来的消息只有两个字——“撤退”。
那块墓志出土的时候,谁都没想到,会牵出三十年前的一场叛乱,甚至能把安史之乱的线头,一点点拉出来。
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不但是整个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后世史家甚至视之为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。这支起自帝国边鄙、杂糅胡汉的安史叛军,以风卷残云之势在不过两月的时间内便攻陷两京,占据半壁江山,后经八年浴血奋战
757年正月,洛阳宫城的密室里,安禄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派来的太监李猪儿一刀剖开腹部,临死前只来得及嘶吼“家贼难防”。消息传到长安,百姓涌上街头燃放爆竹,以为这场持续一年的浩劫终于要结束。可谁也没料到,直到763年史朝义自缢身亡,战火还在中原大地烧了整整六年。叛
天宝十五载(756 年)夏,马嵬坡下杨贵妃的缢杀声还没消散,长安城外的太子行宫却亮起了一盏孤灯。20 岁的崔妃坐在冰冷的妆台前,看着镜中自己华贵的衣饰,突然抬手将头上的金钗狠狠摔在地上 —— 她的姑姑杨贵妃死了,她这个 “杨家亲眷”,再也不是那个能在太子李豫身
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?八年战乱人口锐减3600万,西域脱离中原控制1000多年,上百万汉人沦为奴役,盛世大唐从此一蹶不振,被评为史上最血腥的叛乱。
“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” 诗圣杜甫笔下的开元盛世,是何等的富庶繁华。然而,一场持续八年的惊天巨变,将这一切砸得粉碎。“乱”,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注脚。那么,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?它不是宫斗剧的权谋,而是一场让整个帝国血流成河、文明倒退的人间惨剧。
“755年,北京隔壁的涿州下了一场旱得发裂的麦子,农民把最后一把麸皮倒进锅里,第二天,安禄山的鼓声就敲到城门口。
天宝十四载(755)十一月,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(今北京西南)举兵,旗号“奉密诏讨杨国忠”。当时大唐登记在册的户数约九百六十万,口数五千三百万,是秦汉以来官方数字的峰值。谁也没有料到,这场叛乱会把黄河两岸瞬间拖进地狱。
在这座被誉为“天子之都”的城市,繁华掩盖不了即将到来的动荡。宫中的灯火依旧明亮,但宫墙内的每个人心头都藏着不同的秘密。此刻,皇帝唐玄宗正坐在龙椅上,双眼紧盯着一份奏折,心中暗自沉重。